中山市小榄镇人民政府政务网
双美府坐落永宁社区大华直街,由历史建筑修复而成,始建于民国初期,墙体装饰及建筑极具西方风格,2011年经改造成为小榄镇水乡民俗馆,2023年在原有布局基础上,结合小榄镇内非遗项目,以实物、图文的展示形式,升级改造为小榄镇非遗展示馆。其中,一楼为小榄菊花会、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荼薇花制品加工技艺、菊花传统饮食习俗,二楼为中山咸水歌、刺绣、赛龙艇、洪拳、花灯制作技艺、民间剪纸等。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21:00
咨询电话:0760-23383033
地 点:小榄镇北村大街177号
双美府广东省中山市北村大街177号
一楼正厅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小榄菊花会,在墙上可以看到关于菊艺文化概述及历届菊花会的盛况景象,小榄人爱菊,历史悠久,始于南宋,到了明代,艺菊之风盛行,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以后每逢甲戌年便要开一次盛会,至1994年,共举行了4次菊花大会。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大厅正中央展示的是南派菊艺代表——广式大立菊,特点是花头多,一株可长数百朵乃至数千朵花,整株花朵全用小竹做花托,一花一竹,花距匀称统一,层层相连,呈半圆形状。
小榄镇深厚的菊花文化底蕴,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菊花饮食习俗,当地居民喜种食用菊花,用菊花作为健康食材运用于日常餐饮中。小榄人种菊、赏菊,并盛产可供吃花瓣的菊花已有了悠久的历史。菊花饮食主要有菊花八宝糯米饭、菊花肉、菊花酒、小榄菊花鱼球、菊花水榄等。
小榄赛龙艇和小榄洪拳是小榄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早在明清时期,小榄乡民就有赛龙艇之俗,起初包含着一定的辟邪迎祥民俗意愿,后随着娱乐性和竞技性增强,逐渐成为民间娱乐的盛会,在2012年,小榄赛龙艇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厅内展有一艘按照标准比例缩小的纯手工龙舟模型,从龙头到龙尾,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手工艺人的匠心精神。
洪拳又称洪家拳、洪家,与刘、蔡、李、莫合称广东五大名拳。小榄人自古崇文尚武,民间习武之风盛行。小榄洪拳首传于清代同治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70多年。小榄洪拳拳械套路多而杂,手法丰富、腿法较少,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是一项集内外家拳法于一体的武术流派。
小榄刺绣,又称为“菊绣”,是粤绣一脉中的重要流派。小榄刺绣以丝绒绣著称,样式丰富、绣工精细,在针法技艺及艺术风格上自成体系,充分彰显了榄乡深厚的工艺传统和地域特色。早期制品主要是实用性刺绣,如服饰、枕头、门帘、账沿、喜帐、桌围等,后发展有欣赏性的绣画,如喜鹊、鲤鱼、龙凤都是常绣的主题。2013年,粤绣(小榄刺绣)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榄花灯制作技艺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制作过程是一门融美术、书法、竹艺、剪纸、裱糊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手工技艺。每逢元宵、中秋等传统佳节到来时,小榄人都有扎灯、悬灯、赏灯以及猜灯谜等习俗。在展厅内,有历届菊会花灯、宫灯、鱼灯等展示,给群众带来更为实体化的视觉冲击。
陶塑瓦脊又称“陶塑屋脊”“陶脊”“公仔脊”“花脊”,是一种装置在古建筑屋顶上的高浮雕陶塑艺术装饰品,明清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庙宇、祠堂、学宫、会馆等建筑。陶塑瓦脊造型精巧,釉色鲜艳夺目、浑厚古朴,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主要以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与石湾陶塑技艺一脉相承,讲究“泥、釉、火、艺”的完美结合,凝聚着历代陶匠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2022年4月,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从南宋开村时由中原传入,八百多年来,剪纸结合当地的习俗和民俗愿望进入千家万户。剪纸制品最初用于各类乡间俗事,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质,后来多应用于各种家居装饰,如窗花、灯花、挂笺、剪纸画等。发展到今天,剪纸融入更多不同元素,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山肥沃的水土环境,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歌声——中山咸水歌。咸水歌,又被称为疍歌、咸水叹、白话渔歌等,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疍民所唱之歌,反映了其劳动日常及情感,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有即兴独唱、双人对唱、多人对唱等表现形式,是中山民歌的一块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