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产计划?排产、库存、订单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些事,不搞清楚逻辑就会一直踩坑。
在制造企业干久了,你会发现:一说起“生产计划”,大部分人脑子里就两个字——排产。
你问“你们计划怎么排的?” 对方会说:“我们这边按销售订单来啊。” “那库存怎么考虑?” “看下有没料咯。” “那如果订单突然变了呢?” “赶呗,赶不上就解释一下。”
听着好像没毛病,但也就只能在“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拖”这种被动状态下打转。
其实说白了,很多企业根本没整明白一件事:
生产计划到底是干嘛的?它和排产、库存、订单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本文会讲清楚生产计划到底是什么,订单、库存和排产之间的关系,为啥很多工厂计划总出问题,以及怎么让计划更靠谱,帮你少踩坑。
https://s.fanruan.com/qe4b1
一、生产计划到底是个啥?不是拍脑袋排进度
先把最常见的误区说清楚:
很多人一听“生产计划”就想到“干活时间表”: “明天做100台A产品,后天换B产品,排上去就完了。”
但这个理解只停留在“排产表”的层面,还不叫“计划”。
真正的生产计划,是一套从市场需求 → 生产节奏 → 资源配置 → 执行落地的完整思维链。
你可以这么理解:
生产计划 = 订单计划 + 材料计划 + 产能计划 + 执行节奏控制
简单说,谁要货、要多少、什么时候要,你怎么保证这批货按时、按量、按成本做出来?
这个“保证”的过程,就靠生产计划。
它不是某个PMC一个人写写Excel就能搞定的,而是要基于全局考虑:
订单结构:客户下了什么单?交期是啥?优先级如何?库存情况:有现成的料吗?有库存半成品吗?产能配置:生产线够不够?哪个工序是瓶颈?物料到位:采购来得及吗?供应商靠不靠谱?切换效率:是不是换个产品还要换模、换料、调设备?
只有把这些东西都考虑进去,排出来的计划才靠谱。否则你排得再漂亮,干活时材料没到、设备停线、员工上岗不了,全白搭。
二、搞懂三个关键词的关系:订单、库存、排产
先说“订单”——生产计划的起点
你所有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个需求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订单。
有些企业订单非常稳定,比如一年就五六个大客户,每个月下固定数量的单; 但有些企业接的是“项目型订单”或“短周期订单”,今天下单,下周就要货。
这两种订单类型,对生产计划的挑战完全不一样:
稳定订单 → 可以做滚动预测 + 月度主生产计划(MPS)波动订单 → 只能短期响应 + 快速插单机制
所以生产计划第一步得先搞清楚:“我到底是在为谁排产?”
如果你连订单都搞不清楚哪些是真哪些是试探、哪些是优先、哪些是取消过的,那你做出来的计划,一定是扯淡的。
再说“库存”——计划能不能落地的底层基础
你排一个计划,生产能不能按时做出来,靠的不是嘴,而是——有没有料。
库存包括三个部分你得搞清楚:
原材料库存:原料有没有?哪些要采购?在制品库存:有没有半成品可以接着加工?成品库存:是不是有货直接就能出?
生产部门经常干的一个傻事就是“排得满满的”,但仓库那边说“你这个料得后天下午才到”。
那咋办?排产顺序改?插单?空转?跳工序?
这就叫“计划脱离库存实际”。
优秀的计划员是一定要懂库存结构的,甚至可以根据库存建议提前调节订单交付节奏。
最后说“排产”——是生产计划的执行节奏,不是整活图
排产是在计划基础上,去安排设备、班组、时间、工序的顺序安排。它是生产计划中最贴近“干活现场”的部分。
但重点来了:排产的核心不是“怎么塞满每台机器”,而是“整体效率最大化”。
什么叫整体效率最大化?
举个例子:
今天机器空着2小时,你非得排一个切换频繁的产品,还得调试、换模,搞不好得1小时。还不如明天上午连续做两个一样的产品,不换模不跳线,反而产能高。
排产本质上就是一个“用现有产能资源,匹配最优生产节奏”的策略活,要看全局,不是按Excel表傻排。
三、三个关系,讲得通透点到底是啥逻辑?
咱们用一句话把这三个东西的关系说清楚:
客户下单 → 系统生成计划 → 结合库存&产能 → 形成可执行的排产 → 再回头校对交期是否能满足
更具体的顺序是这样的:
客户下单(需求端)计划员提取订单 → 编制主生产计划(MPS)MRP运算:根据BOM+库存 → 算出物料需求确定产能是否匹配 → 调整优先级、工序顺序输出车间级排产表 + 物料计划表执行监控 → 收集反馈 → 实时调整
你看,从订单到排产,其实要穿过库存、BOM、产能、工艺这些层层关卡。
一个点没搞清楚,后面就像推错骨牌一样,全部崩盘。
四、很多工厂“计划失灵”的根源在哪?
我们实战中看到很多制造企业排产混乱,往往不是没系统,而是以下几个“通病”:
1、订单不清晰,业务拍脑袋承诺交期
“客户想要,我们先接了再说。” “下礼拜交不出来我们再协调。”
——这种“没底气的排期”,计划员永远在被动追着干,什么都靠“加班冲”。
2、库存数据不准,计划全靠猜
计划表排完,开干当天才发现:
有的料“系统上有,实际没货”有的在制品“状态混乱、不能直接投产”
一旦库存不准,计划就完全失去现实基础,后面再怎么排都像在搭积木。
3、 排产只看设备不看人、不看料、不看工艺
计划员自己在表上拉拉拖条就觉得搞定了,结果:
人手不够,岗位空着材料不齐,换线延误工艺没评估,结果工序走不通
真正的排产,不是“排个Excel”,而是“生产资源综合调度”。
五、那到底怎么做,计划才能靠谱?
不空谈,实打实说几个落地做法:
1)按业务类型分层计划
订单分为:标准品、定制品、大客户、经销商 每种类型配一套计划策略:
标准品走预测+常规排产定制品单独处理、快速响应大客户订单设置优先级保护
这样能让资源集中,不被碎片化订单拖乱。
2)库存+计划一体化管理
建立物料预警机制:
低库存提前提示缺料禁止排产BOM变更自动更新MRP逻辑
这样排出来的计划才“有料能做”,不是纸上谈兵。
3)排产逻辑模块化配置,建立“规则引擎”
别啥都靠人判断,做几个自动优先级判断规则,比如:
交期越近优先级越高工序少的任务优先排相同模具产品集中排,减少换模
这样系统也能辅助计划,避免靠“老司机经验”维持。
六、FAQ
Q1:订单突然增加,生产计划该怎么调整?
A:分两步快速响应:
优先插单评估:按 “交期紧急程度 + 订单利润” 排序,比如客户愿意付加急费的订单优先插入;动态调整产能:暂停非紧急订单(如交期 15 天以后的),把生产线切换到急单,同时协调加班或外包部分工序(如包装、组装)。
Q2:库存数据总对不上,怎么避免计划落空?
A:用 “三查法” 校准库存:
每日抽查:下班前抽 10% 物料,扫码核对系统库存与实物;每周对账:财务、仓库、生产三方核对《库存周报》,重点查 “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系统联动:采购入库、生产领料都扫码登记,ERP 自动扣减库存,避免手工记账出错。
最后一句话总结:
订单决定你要做什么,库存决定你能不能做,排产决定你怎么做。
很多工厂之所以“做得累但不挣钱”,就是流程没跑通,逻辑没理顺。
排产不是Excel工程,计划也不是Excel表,背后都是业务逻辑 + 执行资源 + 管控能力的综合体现。
当你搞懂了“订单、库存、排产”之间的关系,再看“延误”“爆单”“欠料”这些问题,你会发现很多坑其实早在流程前面就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