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道阅读:2023年03月20日
“经文”《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①,说以“利贞”②,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③,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译文”《彖传》说:兑,意思就是悦。阳刚居中而柔和处外,足以使人和悦相处并利于守持正道,因此真正的喜悦,上顺于天理之正,而下应于人心之公。君王大人以与民众和悦相处的精神来导引民众前进,那么即使劳苦之事民众也能任劳而忘其苦,以与民众和悦相处的精神来导引民众奔赴国难,那么即使牺牲生命的危险民众也能不避艰险视死如归。和悦的意义是多么弘大,可以使民众自我勉力啊!
“注释”①刚中而柔外,本卦九二、九五阳爻,为刚,分居下卦、上卦中位,是为“附中”。六三、上六阴爻,为柔,分居下卦、上卦外位,所以说“柔外”。这种卦象显示,君子内秉刚健之德,外抱柔和之姿。坚行正道。②说,取悦于民。利,与人谋利。贞,贞正,犹言坚持正道。以,连词。③先民,引导大众。
“解读”兑,就是喜悦的意思。兑卦上下二体皆以刚爻居中,故称“刚中”,而上下二体又皆以柔爻居上位,故又称“柔外”。阳刚居中,有中心诚实不虚伪之象,阴柔在外又象征对外待人接物柔和逊顺而不粗暴。内心诚实而不虚伪,待人逊顺而不粗暴,这当然给人带来喜悦,大家和悦相处,故无所不亨。“先民”的意思就是引导民众前进。它讲的是如果能以诚恳和悦的态度与人民相处,带领人民前进,那么人民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当需要人民出力的时候,民就会忘其劳,当需要人民赴难的时候,民就会忘其死。《彖传》的作者孔子在这里实际上精辟地阐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相处的原则问题。“劳”与“死”,就人的天性来说是想竭力避免的,但统治者若能平等待人,与百姓和悦相处,则百姓忘劳忘死,无悔无怨,可见和悦的意义是多么弘大,所以孔子感喟道:“说之大,民劝矣哉!”要我做与我要做,劝民与民自劝,这里边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经文”《象》曰:丽泽①,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译文”《象传》说:本卦为两兑相叠,兑为泽.两泽相连,两水交流是兑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广交朋友,讲习探索,推广见闻。 “注释”①丽,王弼说:“丽,犹连也”。
“解读”兑卦上下体均为兑,兑为泽,泽不能相重,所以称“丽泽”,意为两泽相附丽。两泽相附丽,交相侵润,互有滋益,正是和悦相处之象。君子效法两泽相丽彼此浸润滋益之象,乃聚集朋友互相讲习,彼此切磋。古人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所以历来重视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强调要“不耻下问”,所以《尚书·仲虺之诰》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二
“经文”初九:和兑,吉。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①。
“译文”初九:和悦待人,吉祥。
《象传》说:和悦待人可获吉祥,说明初九行为端正,无可怀疑。
“注释”①疑,高亨说:“疑,借为碍。《说文》:‘碍,止也。’即阻止之义。”可备一说。
“解读”初九以阳居下,又无所系应,能够随时处顺,有和悦待人之象。和悦待人只是一方面,卦辞已指出处兑之时利于守持正道。初九获吉,一方面是由于和悦待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阳刚居正。阳刚则行为不邪谄,居正则行为端正。这样一来,初九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过失,也没有什么可遭人疑忌的,当然可获吉祥。
三
“经文”九二:孚兑,吉,悔亡。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译文”九二:心怀诚信,和悦待人,吉祥,悔恨消失。
《象传》说:心怀诚信和悦待人而获得吉祥,说明九二思想诚实坚定。
“解读”九二与初九都言“吉”,但九二的处境似乎比初九要艰难一些。初九阳刚居正;而且远离六三阴柔小人,所以和悦而又端正,行为也无可怀疑,其获吉是轻松而又自然的。九二则不同了,九二以阳居阴,且又面临六三阴柔小人的谄媚,有失位失正之悔。好在九二以刚居中,孚信存于中,有中正诚实之德,一方面心怀诚信和悦待人,一方面自守不失,与六三相和而并不同流合污,这才获“吉,悔亡”。真正做到与人和悦相处是很不容易的。首先是自己要心怀诚信,以正与人相处,不以谄媚来取悦于人;同时也要警惕别人的媚态招引、邪道诱惑,以正自守。要做到这两个方面,思想必须始终信实而坚定。正因为九二思想坚定不移,经得起考验,所以《象传》说九二“信志也”。
四
“经文”六三:来兑,凶。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①。
“译文”六三:前来谋求和悦,有凶险。
《象传》说:前来谋求和悦而有凶险,说明六三居位不正当。
“注释”①位不当,此以六三爻象、爻位为据。六三阴爻而居阳位,喻人所行与其地位不相称。
“解读”六三不是以正来与人相处,而是以谄媚来取悦人,与初九、九二不是同一类人。六三以阴处阳,不中不正,且与上无应,故来求初九与九二二阳。悦自有道,是不可故意来求的。如果内心无诚信之德而表面装出一副媚态笑脸来取悦于人,这是谄邪求悦,必有凶险。初九刚正,九二刚中,都是正派之人,不会去搭理六三的。而六三之所以邪佞得凶,也正是由于其居位不中不正。《象传》说“来兑之凶,位不当也”,的确是一语中的,因为位不当则行为不正,行为不正必致凶险。
五
“经文”九四:商兑未宁①,介疾有喜②。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译文”九四:商度思量和悦之事而心中很不安宁,若能隔断阴柔、疾恨邪佞则有喜兆。
《象传》说:九四的喜兆,是因为有匡济国家之功,值得庆贺。
“注释”①商,商谈、商酌、考虑。②介:隔断。
“解读”九四上承九五之尊,下比六三之佞,而自身则刚居柔位,刚能守正,柔则不坚定,因此对于究竟是接受六三的谄媚求悦,还是上奉九五的刚中之尊,一时拿不定主意,内心斗争激烈而不能自宁,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商兑未宁。”九四毕竟质本阳刚,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决定与六三划清界线,把六三隔开,不让他越过自己进而再去迷惑九五至尊,并疾恶六三阴柔邪恶,九四能做到这些,自然是喜庆之兆,故爻辞又说九四“介疾有喜”。喜”只是一人之喜。九四能够隔断阴柔疾恨邪恶,说明他不再被疑虑所困挠,重新回到真正的和悦之中,这对九四来说是可喜可贺的,但九四的居位说明九四不仅是属于他自己,同时还属于国家,因为他位居近君的大臣之位,这样九四的隔阴疾邪就有了匡济国家之功,其个人之喜也就成了国家之庆。九四能够战胜自我,是以“有喜”,而能建功于国,是以“有庆”。从“有喜”到“有庆”是由小我到大我之升华。由此可见,《周易》是以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
六
“经文”九五:孚于剥①,有厉。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②。
“译文”九五:信任消剥阳刚的阴柔小人,有危险。
《象传》说:信任消剥阳刚的阴柔小人,说明九五正处于易被小人割剥之位。
“注释”①剥:消剥。②位正当,九五阳爻处上卦中位,是得其位。
“解读”九五阳刚居尊位,且得乎中正,但在和悦相处这个问题上,仍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九五密比于上六之阴。上六为阴邪不正之人,别无系应,专附于九五,用巧言令色将自己的祸心包藏起来,引诱九五信任于他,以便消剥九五阳刚。九五如果真的谬信小人,受其谄媚,沉醉于无端的欢快和悦之中,那无疑是在为自己修筑通往死地的道路。九五处于尊位,最易受蒙蔽,就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段中邹忌所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有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处于尊位本来就易受蒙蔽,而九五恰恰又密比于上六,正是处在易于被小人佞悦而割剥之位,这就是“位正当也”之意。
七
“经文”上六:引兑①。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②。
“译文”上六:引诱他人相与和悦。
《象传》说:上六引诱他人相与和悦,说明上六的和悦之道未能光明正大。
“注释”①引,引导。兑,欢喜,和睦。②未光,此以上六爻象、爻位为据。上六处一卦尽头,是孤立之象。
“解读”上六以阴柔而居悦极,是极其阴邪不正之人。他的危害性不仅在于其阴邪不正,更在于其以巧言令色包藏着割阳的祸心,用谄媚的手段来引诱别人与之和悦相处,以便实现其阴谋。《象传》更是明确指出“引兑”不是光明正大的做法。阿谀奉承、拍马逢迎,远古已有之,而对其危害性古人也是看得很清楚的。
“职场活用”
绩效管理以信为先
“孚兑,吉,悔亡”暗示我们,取悦民众要以诚信为基础。当你问一些企业的老板员工薪酬待遇有没有竞争力时,他总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中等偏上,马上准备再调整工资”(没有一个老板会认为处在中下水平),而员工私下会告诉你,工资水平太低了,大家盼着调整工资都望眼欲穿了,你问有没有解决核心团队的后顾之忧时,他总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已经制定了上市计划,为他们设计了持股方案、奖励方案,经理们则告诉你,这些话我们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画个大饼充饥而已! 老板的这些说法,说好听点是“哄”,说不好听点是“骗”,以此既能少付出,又能稳定员工。表明看,是老板在忽悠员工,员工吃亏老板占便宜,实际上是老板占小便宜吃大亏。道理很明摆着:要让员工真正关心企业的效益,老板首先必须关心员工的利益;老板如果不重视员工的利益,员工就会想法降低企业的效益! 当你问经理们如何看待绩效考评时,他们一脸委屈,道不尽一个“冤”字:我们是钻到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上下不满意:主管领导不满意,老板不高兴,板子还不是打我的屁股?考评分数打低了,下属不满意。面对这些委屈、无助、无奈,经理们需要静心反思:作为经理所有的人都满意的唯一正确选择就是公正考评,经理核心的价值在于合理整合资源,激励下属,完成任务,自己做到了没有? 当你问员工如何评价考评体系时,他们往往用质疑地口气说“考评标准领导制定,分数领导随便打,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怎么考还不是一个样?”;当你问员工如何看待绩效考评的激励时,他们马上提出一串问号“这些领导们讲的是真的吗,他们的话算数吗,他们能说到做到吗?”;当你问员工对待绩效考评的态度时,他们一声叹息,语带麻木地说“爱咋的咋的,随便怎么考吧,无所谓啦”。当你问员工自己在绩效考评中该怎么做时,他们感叹地表达出自我保护的心态“先管好自己再说吧,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啊”。在对某房地产集团的绩效问卷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公司目前绩效考评的结果是否公正?”,结果回答“无所谓公正与否”的居然占62%!在问到“现在的绩效工资、绩效奖金对你有动力吗?”75%的回答“没有”。 实施绩效管理,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取信于员工。如果员工抱着怀疑、麻木、守残的心理,员工对考评的质疑多于认同,绩效管理如何能真正有效实施?任何管理体系的有效实行首先必须获得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失去群众基础的考评岂不可悲?这样的公司、领导不为众所信,其结果大多也难逃“悔亡”了。
第47章 不为而成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其出弥远②,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
①窥:从孔隙看。牖:窗户。
②弥(mi):更加,越。
【译文】
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导读】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即那些耳目所闻、所见的感官经验是不足为恃的。过于相信这种感官经验,反而会使人们迷乱、疑惑,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物的全体。圣人了解天地万物,不是单单通过感受,而是依靠内在的自省,通过达到心灵的虚空、平静、朴实来观看天下万物,掌握万物的发展规律,即“道”。这样就可以不出门而知天道,不窥牖而知天理。
【解析】
这一章老子从“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认识上讲,世俗的方法是使见闻广博,老子的方法则是“得其一”,“抱一为天下式”,领悟“道”这个总纲和大原则,不出家门,天下事也差不多清楚了。从实践上讲,是顺道而行,不主观妄作,所以好像什么也没干,就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户”即门户、家门。“知”意为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认识。“天下”即整个现实世界。“天道”即自然的法则,也就是世界发生、发展的规律。老子认为,了解大道的人不必出门,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眼睛不往窗户外面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的法则。由这句话可以知道,老子并不看重外在的经验,而是十分重视内在的直观体验。他认为,心灵本是清静透明的,就像一面镜子,自身便具备洞察外界自然、透视现实世界的功能。这里的“知天下”和“见天道”,是在遵循“无为”的前提下获得的主观认识。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一再强调,道的德行是无欲无求,圣人合乎道的德行,这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不争、无为。圣人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来源于天地自然。大道无为,天道也无为,人道、物道皆是如此。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出”远离家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越向外奔逐的人,他所知道的也就越少。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呢?其实,老子是想告诉我们,如果人的心智活动向外奔逐,就会使思绪纷杂、精神散乱,就好像镜子上面蒙上灰尘一样,这便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认为,外面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摒弃自己的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开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行”指的是离开家园而远行。“为”即人们刻意努力的认识活动,也就是妄为、有为。老子最后指出,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质的维护,所以要坚决排斥人们的盲目行动。他认为,行动的跨度越大,所获得的真知就越少。真正的智者不必做出大的行动,便能获得正确知识。
王弼《道德经注》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其归同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
无在于一,而求之于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
事物都有他们的本源和主宰,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最终的归属都是一样的,万物的意图和考虑各有不同而它们的根本却是相同的。道和它的理是最普遍、最恒久的。以古代的道可以处理现在的事情;虽然身在现在,也可以知道古代初始时候的情形。所以,不出门、不开窗户就能知道天下古今的事。
无在于一,而追求外物的行为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东西,反而离一越来越远。道是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到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如果不懂这个道理,那就是走得越远越觉得迷惑。了解了事物的根本,虽然不去远行,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了事物的本始,虽然肉眼看不到,然而可以以此来明辨是非。明了了事物的本性,顺从就可以了,所以虽然无所作为,事物可以沿着它发展的必然规律去形成完全。
苏辙《老子解》
性之为体,充遍宇宙,无远近古今之异。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
世之人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内为身心之所纷乱,外为山河之所障塞。见不出视,闻不出听,户牖之微,能蔽而绝之。不知圣人复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弥远而弥少也。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盖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
性体现在万物之中,充满了宇宙,没有远近古今的区别。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够不出门、不开窗就什么都知道,只因为他的本性能够完全地发挥。
世上的人为外物所蒙蔽,本性被不同的感觉吸引,在内被身心的欲望、杂念弄得混乱,在外被自然环境限制。看不到视觉之外的景象,听不到听觉之外的声音,门窗那样的小东西就能把外部信息遮蔽。圣人能无所不知是因为恢复了本性,并且本性完全、纯净,其他的人对此不了解就出门远行去求索,所以走得越远,得到的越少。本性能够做到的,不只是能认知、能区分、能言说、能命名。还可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来做成事情,而不必劳烦自己的精力。
【经典解读】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老子却认为,“眼见”也不足以为恃,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存在着太多让人心迷目乱的因素。正如前文所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我们所见所闻的东西,并不像其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很多事物往往在现象之下存在着不同的、多样的本质。而这些,仅仅依赖人的视觉、听觉、感觉是很难得知的,其中的规律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的。
所以圣人不通过远行、观察的办法来了解世间万物,而是通过加强自己的修养,“致虚极、守静笃”,来了解道,来了解世间万物运行的最根本规律。如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释及评介》中说:“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很多人批判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其最主要的证据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实,这种观点存在偏颇。老子并不轻视对世间万物规律的观察,前面章节老子清晰地提到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等内容,说明老子的“道”是在对“从古至今的万物发展规律”中认识到的。本章所说“圣人不通过远行、观察的办法来了解世间万物……”主要指圣人“得道”以后,就不需要再去一一观察万物,才能了解它们的状况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无论如何运行、运动,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道”,圣人参悟透了这个“道”就不需要再去出行、窥牖了。孔子要求“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子贡称赞颜回“闻一而知十”,古人要求“见微而知著”,说“知机,其神乎”,这都是要求人们要能将规律推广运用,不断发展开来,只不过老子将“道”的推广范围扩展到了天地万物。
《列子·仲尼篇》有这样一段。当初列子喜好出游。他的老师壶丘子问他:“御寇喜欢游览,游览有什么好处呢?”列子说:“游览的快乐,是因为总能看到新的东西。我的游览和别人不同。别人游览,欣赏的是所见到的东西;我游览,欣赏的是事物的变化。所有人都游览,却没有人能分辨不同的游览方法!”壶丘子说:“你的游览与别人相同嘛,为何还要说本来与别人不同呢!凡是见到的东西,必然会同时见到这些东西的变化。欣赏外物的变化,却不知道自身也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只知道欣赏外物,却不知道欣赏自己。欣赏外物的,希望把外物都看遍;欣赏自己的,也应把自身都看遍。把自身都看遍,这是最高的游览;把外物都看遍,并不是最高的游览。”从此列子终身不再外出,自己认为不懂得游览。壶丘子说:“什么才是最高的游览呢?最高的游览不知道到了哪里,最高的欣赏不知道看到了什么。什么地方都游览到,什么事物都观赏到,才是我所说的游览,才是我所说的观赏,如此才是最高的游览境界。”
列子开始认为,通过游览可以看到新的事物,了解新的变化规律。而他的老师壶丘子却认为,这样的游览并非最高层次的游览。最高层次的游览只需“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无论游览何种地方,观看到何种事物、何种变化,都会悟到“道”,所以,得道之人,无论在哪里,得到的感悟都是一样的。他们见壤土可以知泰山,见涓流可以知汪洋,见秋叶可以知四时往复,因此又何必劳心远行,又何必费神察听,他们只需参照内心,保持虚静,即可执一而知万物,不出户而知天道。
【哲理引申】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明朝开国元勋。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被后人比作“明代的诸葛武侯”。朱元璋也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基天资聪明,且十分好学,幼时接受了很多儒家经典教育。据传,他长大后机遇巧合又得到了一本道家奇书《六甲天书》,并通过苦学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
元朝末年,刘基被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体察民情,发现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无恶不作。倾听百姓的哭诉后,刘基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后来,刘基算出元朝末日迫近,天下势将大乱,便辞官在老家青田读书、著作,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果然,不久群雄四起。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后,得知刘基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礼聘,刘基卖关子,没有答应。朱元璋手下总制孙炎又亲自写信邀请刘基,他才同意出山,从此作为朱元璋的谋臣,开始了运筹帷幄的生涯。
朱元璋初起兵时,奉红巾军头领韩林儿为首。至正十五年(1355年),韩林儿在毫州称帝,国号大宋,朱元璋得到消息,即表祝贺,到了新年,还令中书省为韩林儿专设御座并叩头礼拜。群臣皆拜,独刘伯温不拜。朱元璋问他为什么不拜。他说:“韩林儿不过是个放牧的小孩子而已,没有真龙天子之相。我拜他干什么!”朱元璋忙问,谁有天子之相。刘基看着他笑而不答。朱元璋心中十分高兴,从此十分看重刘基。
刘基还善于利用天象、神异现象进谏良言。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不久,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不久大雨也就从天而降。一次朱元璋做了一个梦,尘土漫天,众人都以为不利,而刘基却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朱元璋很高兴,就将无辜的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周围很多地方听到了朱元璋的仁德,纷纷来降,这样果然得到了很多土地,大家更加相信刘基知天文、算人事。
一次朱元璋外出,刘基和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他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善长希望从轻发落。刘基却认为李彬罪大恶极,按法应诛,就派人快马报知朱元璋,在祈雨之时将李彬处死了。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李善长便向朱元璋告状,说刘基在坛土遗下杀人,是不敬之举。那些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当时正逢天旱,朱元璋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上奏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但之后并未下雨,便对他产生了不满,认为他欺骗了自己。刘基自然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正好老妻身体欠佳,便以此为由请假回家了。
后世传颂刘基,总是将其说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其实,现在看来他只不过是掌握了一些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元朝无道,是以“算出”天下将大乱了;他看出朱元璋的野心和实力,故而说他有“帝王之相”";至于因解梦、祈雨而释放冤狱、减免刑罚,则更是按照“道”而办事了,只不过他在其中加入了一些鬼神梦幻的传闻罢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后来的预言下雨并未成功。
所以说,传说中的那些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并非是他们能通神,而是他们懂得了一些自然万物的规律,懂得了“道”,如老子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已。
《论语》泰伯篇0810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2023年03月20日
农历兔年二月廿九
周一
第3228天
睿见、前瞻、实用
早读分享
仙言潮声
古人云:“轻财足以聚人,量宽足以得人。”做人,最重要的是厚道。厚道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它看似朴拙,实则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直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厚道也许会吃亏,但人在做天在看,它终将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回来。人和人,都是相互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做事先做人,以厚道为先,方能一生幸福。厚德而载物,一生坦荡为人,专注做事,换来一生幸福。
美好的一天从诚心待人 老实做事开始!
经典诵读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唐)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
注解:老人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荀子·法行篇》
注解:好医生门前病人会很多,整形的器具旁边会放着许多弯木头,所以孔子门下有不同程度的学生。
早安人民
很多时候,人生最大的失败并不是没有成功,而是从未尝试过。生命只有一次,别浪费在说“我害怕”“我不行”上。用尽全力,去做你想做的事,去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新的一天,早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