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和夏侯渊谁的战功更大
(夏侯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提到了张郃,而《张郃传》的记载是:“刘备把一万精兵分成十部,乘夜猛攻张郃。张郃率领亲兵拼死奋战,刘备未能攻克。后来刘备在走马谷焚烧曹军围栅,夏侯渊去救火,路遇刘备,两军短兵相接。夏侯渊战死,张郃退回阳平关。”
黄忠的英勇善战自不必说,夏侯渊的阵亡多多少少有一些意外成分,有记载说,刘备烧毁了曹军围栅,夏侯渊只带了四百兵前去修补“鹿角”。这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移动过程中并没有形成阵列,二是在局部兵力并不占优势。
综合起来说,黄忠的整个军事生涯根本就不能和夏侯渊相比,不过,黄忠能在交战中斩杀夏侯渊,其个人的搏杀能力也是不容忽视。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黄忠有过和关羽的一番交战,就更是让他的武艺又拔高了很多。
一旦说到黄忠的整个军事才能比不上夏侯渊,可能很多人马上就会反对,其实,这可能还是根据演义来作为标准形成的一种思维所致。就历史上来说,当时的人也不会这样看待。曹操后期,总体上在三个方向上重点用兵,也可以说是三个战区,即东南部扬州地区,中南部荆州地区,西北部关中地区,三个地区的军事最高长官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夏侯渊。这些人所统领的将领并没有人表示不服气,尤其是西北的夏侯渊,手下既有五子良将的张郃,也有顶级的后将军朱灵。有人会说,夏侯渊地位特殊,人家是老曹家亲戚,但问题是老曹家的将领像曹洪等人也没有表示异议。就是曹操自己,最终也还是给了他一个愍侯的谥号。再看黄忠就不一样了。刘备称王,想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提醒他说:“黄忠的名望,向来和关羽、马超不同,而现在却让他们平起平坐。马超、张飞就在跟前,亲眼看见黄忠的功劳,还可以明白您的用意,而关羽在远处听到这个消息,恐怕必定会不高兴,您这样安排黄忠不太好吧!”在这儿,诸葛亮虽然提到了黄忠的“功劳”,但也同时说到了刘备的“用意”,更说了这样的安排“不太好”,总体上感觉诸葛亮也是觉得黄忠“不太够格”。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实在说,黄忠在夺取成都的作战中,所谓的“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更多是抽象性的词语,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这也难怪,刘备夺取成都,实则是没有打过多少大仗硬仗。如,白水关是用计夺取的,绵竹整个守军由李严率军投降,成都也是整体投降,只有在涪县打过一场硬仗,也难怪诸葛亮会担心。关羽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听说黄忠被授予后将军,关羽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即便是论武功,我们也不能不看环境条件,只抱着打游戏的心态看待问题,以为被杀者武艺就一定差。如果那样,打败关羽的潘璋,活捉关羽的马忠,岂不是比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都要厉害许多?
所以,看历史和看演义的区别在于,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最大的疑问在于,刘备为什么要给黄忠高位,让他和关羽“同列”?关键在于,刘备就那么多人,跟随起事的老人该用的都用了,益州的新人还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用,用新人就只有用荆州人了。黄忠是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人,符合刘备以荆州人治理益州的用人标准,又因为作战的确勇敢,所以才会被刘备重用。其实不止黄忠,另一个荆州将领魏延也被刘备重用,只不过魏延的资历稍浅,又因为魏延年轻,以后尚有发展空间罢了。
有句话叫做“莫以成败论英雄”,用在夏侯渊身上最合适不过,三国成名战将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当然,黄忠历来被认为是一员老将,他的老当益壮,他的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他的大器晚成,也是值得人们敬仰和效法。
最后顺便说说,有记载说,夏侯渊死后,曹操曾说:“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这句话有点儿要把夏侯渊彻底否定的意思,实际上,我们更应该看作是曹操的一种失望至极的心情流露。夏侯渊死于建安二十四年,这时候曹操已经五十五岁,失去了汉中,曹操再也没有机会夺回来了,这不仅仅是夺取天下无望,同时还平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从此西北又多了一条战线。人在伤心至极的时候,说出不理智的话是难免的。如果看看他对夏侯渊后事的安排,应该说总体上还是给予肯定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